查看原文
其他

庆祝建院120周年 | 同框表白②:传承

悠悠双甲子 芳华璀璨

我们一同走过无数春夏秋冬

我见过无数次凌晨四点的你

你也了解我内心深藏的感情

千言万语 何以言说

......

漫漫风雨途 守正创新

我们携手渡过无数困难考验

我见证了你不断发展壮大

你也看着我成长为今天的模样

请听

我们的表白


“传承是责任、是担当、是基石

肝病科 陈新瑜




2002年,我作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跟师罗本清名老中医学习,继承了导师的学术思想,结合自已的临床实践体会,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和创新观点,经考评合格予以出师证书。2007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2018年,我作为第二届“重庆市中医院院级名中医”及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培养科室青年骨干医师李梅、夏莉两位继承人,做好言传身教,体会到传承是责任、是担当、是基石;体会到我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的一份子,要不断增强职业责任感、使命感,更好地展示自我,实现医者价值。


“薪火相传 热血青春铸医魂”

内分泌科(道) 陈中沛




2012年,我35岁,是入职重庆市中医院的第一个十年,有幸拜师全国首届名中医张西俭教授,潜心专研恩师“脉诊为先、四诊合参”的临床路线,结合“脉气脉质新说”“病机结构论”,把脉诊提高到临床思辨的最高位置,在学术上继承与发扬,在临床上传承与创新,把师承中医抓实抓细,以“气血精津液脉一体化”,服务大众健康。2022年,我45岁,是入职重庆市中医院的第二个十年,被评为重庆市中医院第三批院级名中医并招收黄君、周莎为师带徒继承人,让中医精髓薪火相承。风雨同舟共成长,乘风破浪几年路。十年,仿若弹指一挥间,仿佛就在昨天,我满怀青春的激情,承载着对中医的热爱,对中医院的感恩。唯有矢志岐黄,精研医术,传道授业,济世救民,将中医药发扬光大。


“78岁的张老师”

皮肤美容科 唐海燕



今年,重庆给我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记忆。7月,在持续高温、疫情形势严峻的特殊时期,首届全国名中医、78岁高龄的张西俭老师,一如既往地于清晨7点30分到达重庆市中医院名医馆3014诊室,开始一天的临床和带教工作。学生们围坐身旁,张老师按照多年临床实践中形成的“脉诊为先、四诊合参”的技术路线,结合自创脉图和四诊资料,对每一例患者进行详尽的讲解和病机分析,学生们认真聆听、思考并记录。一张定格的照片生动刻画出了“科学规范 严谨求实 传承发展 开拓创新”的院训内核。


“从一份优秀病案开始”

肿瘤血液病科 胡陵静




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首次全国优秀中医病案评选活动,从全国报送的531份病案中,评选出77份优秀病案。时为重庆市中医院针灸科住院医师的我,成为了四川省唯一的获奖者。从一份优秀病案到三十余年的医者生涯。这期间,从住院医师到主任中医师,从拜师学习深得恩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到成为院级和市级师带徒指导老师,重庆医科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我深知,中医发展之路也是中医药学术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之路,必须要把它做好。


“30年,102本工作日志”

院办公室 叶茂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截至2022年10月,我到医院行政管理岗位工作已整整30年。1992年国庆节上班后的第一天,我到医院人事科报到,从此,开启了我从临床转向行政管理的工作经历。如何能干好行政管理工作,除了在学校当过班干部的一些十分粗浅的经验外,我没有任何管理工作经验。为了尽快熟悉工作干好工作,我开始写工作日记,把每天的重点、难点、疑点写在本子上,下班后回家复习,然后找时间解决问题;后来,一些专项工作从工作日记中剥离出来,转到另外的笔记本进行记录,比如职称晋升、非编招录、会议记录等;再后来,到了院办,又增加了院办公会记录、月例会记录等等。不知不觉中,就这样写了整整30年。现在,虽然我早已成了部门负责人,但记工作日记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它将陪伴我,直到退休。也许,到时又会有退休趣事记录了。


“传承下去,传播出去”

中医经典科 任毅




2019年4月,我所在的中医经典科第一次迎来了国际友人,非洲乍得恩贾梅纳市市长达曼尼代表团一行来院参访交流并来科室体验中医特色,国际友人对传统中医药治疗兴趣浓厚,达曼尼等人亲身体验了穴位贴敷、中医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为神奇的中医药点赞。2020年,我随中国政府赴阿尔及利亚、苏丹抗疫医疗专家组出征海外参与疫情救治,从中医药汤剂到中医特色疗法,从国内到国外,中医药充分发挥了其在疫情防控中的优势。中医文化需要传承下去,也需要传播出去。医院和科室的中医药特色都促进了中医药和中医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


“药剂师,一直在您身边”

药剂科 杨敏 杨雅淋




2012年,我参加了年度我最喜爱的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药师评选,时年43岁,先后获得优秀共青团员,重庆市首届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重庆市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对象荣誉称号,患者曾这样说我:“杨敏药师耐心的用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解了中医药的常识,如中医药治疗特点,如何煎煮中药,什么温度喝最合适等等知识,而且还留下联系方式,说有什么不清楚的随时联系他,并鼓励我要坚持治疗,给我了信心和决心”。10年过去了,医院在医药联合门诊的基础上开设药学门诊,为患者提供“一对一”用药指导和咨询服务。针对患者关心的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饮食禁忌等问题,临床药师们通过现场解答、电话回访等形式开展药物咨询、用药指导、科普宣教等,切实解决患者就医用药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


“站好最后一班岗”

泌尿外科 代小红 胡敏 



2022年10月9日是我作为护士长在泌尿外科工作的最后一天。这么多年,习惯了第一个到岗,工作中精益求精,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今天也没有例外。生活中,我愿做护士姐妹们的“知心大姐”,烦心事都可以说给我听,我尽量为大家排忧解难。最后一班岗,我遇到了身怀六甲的护士胡敏,她在为患者做静脉穿刺时遇到了点小麻烦,我赶忙去帮忙,教她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方面,留下了这张珍贵照片。三十年如一日,对我来说,每一次都是第一次,对待每一个生命都要有敬畏之心。人们都叫我们“白衣天使”,身在其位,就要做好护理工作和人文关怀,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将我的所想所感传递给一代代的“天使”们。


“我是重庆市中医院人”

供应室 戴艳




1993年,我还是重庆中医学校92级护理班的一名学生。暮春一个傍晚我来到这座离家最近的医院门前,黄昏中只见“重庆市中医院”六个金色大字熠熠闪光。也许正因为这一瞬的定格,2年之后我作为一名新护士踏进了这扇大门,正式成为医院的一员。如今,我所在的消毒供应中心可能并不像临床一线一样为人熟知,但医院里每一台手术、每一项治疗、护理操作使用的器械和物品的使用前、后都由我们完成规范、安全的处理,确保每一名患者、每一名医护人员的安全,部门也被称为医院的心脏和发动机。30载光阴似箭,小什字、一号桥、南桥寺、道门口,我在这里成长、成熟,也亲历着它和重庆中医药事业一道蓬勃壮大、扬帆远航。每次抬眸,矗立在楼宇上“重庆市中医院”这鲜红的大字早已凝成融入血脉的信仰。我骄傲,我是重庆市中医院人!


“我与医院共成长”

内分泌科(南) 曾妮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十年,医院见证了我的青葱岁月,我也有幸参与了医院的飞速发展。从初到医院的单楼独栋,到现在的群楼崛起;从冷冷清清到人头攒动;重点学科从零星分布到全面开花;综合救治能力从单一薄弱到快速高效。历经十年风雨的洗礼,院里的花草树木已长得郁郁葱葱,这座李时珍雕像也在风雨的洗礼中披上岁月斑驳,恰如医院伴我成长的脚步越来越坚实,也如中医人的精神传承,在岁月流逝中愈加厚重。平凡的工作虽淡如水,沉淀下来的却是浓浓的情!未来,让我们共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医院共成长!


“特殊的同框”

收费室 郭永丰



当我第一次拿到工作牌的时候,我便把它与手机上父亲的工作牌来了一次拼接合影。两个年代的同一时期一对比,普遍反应颜值不如父亲。父亲离开我已经四年多了,因为有了医院这个连接点,我又时常感觉他就在我身边,在他自己的科室里,走廊里,医院的每一个角落里仿佛都有他的影子。对于出生在这所医院,儿时又常在这所医院看见父亲工作,现在自己能服务于医院,这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传承。


“我与推车的故事”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肺病科)(道) 梁婷




2014年,一个停电的夜晚,我推着护理推车挂着手电筒走在科室病区的走廊;2022年,还是我推着护理推车走在科室病区走廊,从昏暗拥挤的病区到明亮整洁的走廊,一切已经大不一样了。光阴荏苒,时光飞逝,我们追随着医院前进的步伐,从医院整体规模扩大、环境优化到文化内涵丰富,我们生逢其时,赶上了好时候,从医院的发展中不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将中医药发扬光大!


本期完


视频号推荐

往期精选

腋下多汗、有异味,如何祛除?

这种病已进入秋冬高发期,做对这几件事有效预防!

这周末来市中医院,有惊喜!

重庆市中医院2022年重庆英才大会事业单位考核招聘紧缺高层次人才公告

策划:宣传统战处

编辑:王瑞娜

校对:鲍   佳

责编:陈   英

审核:庄文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